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古埃及文明其起源都较其它国家早,古文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文化对现今的世界仍具重要影响 。 一) 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了解) 1、《神曲》:①作者:但丁[意大利],诗人,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 ②体...,"防抓取,财易搜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危机之下,市场蕴含着哪些投资机会呢?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37万例,疫情在海外加速蔓延之势不减。疫情影响下,国际经济活动遭遇重击,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欧美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股市已平均下降30%。 全球危机之下,国内产业链亦难独善其身,不少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从产销数据、产业链地位、政策利好、机构观点等角度出发,哪些行业受到疫情直接冲击?哪些行业的生态将会发生变革?又有哪些行业将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消费:25年来最大重创,有望触底反弹 疫情使得消费行业遭遇重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 20.5%,这是自1995年以来社零增速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在此之前,除2003年5月受非典影响社零增速曾降至4.3%外,其余月份社零增速均在5%以上。 兴业证券认为,由于3月份全国陆续复工复产,消费增速较 1-2月将显著抬升,但由于社会活动并未完全解禁、消费情绪以及海外疫情的爆发影响,估计3月份社零总额较同期仍为下滑。分板块来看,食品增速仍会保持高位,化妆品增速显著改善,而服装、金银珠宝、家具、家电等品类的复苏仍需时间。 是简答题的话,答案就此。论述题答话,多多展开一下“最后”便可。 第一题: 首先,德 意 日三国分别是二战期间战败的国家。三个国家对待战争历史的问题是迥然不同的。最早投降国家是意大利(抛开意不说),其次是德国和日本。德国是在1945年波斯...,"防抓取,财易搜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1)食品饮料韧性强,估值修复至近四年均值之下 必选消费受疫情冲击最小,避险属性强。2020年1-2月,限额以上企业饮料类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增速相对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增速与去年同期大体相当,未受疫情冲击。 3月股市进入调整期以来,食品饮料板块整体回调幅度较大。截至当前,申万食品饮料指数今年已下跌14.58%,跑输上证指数,在各行业中排名倒数。这与食品饮料行业去年涨幅过大,累积的风险较高有关。2019年食品饮料指数全年上涨72.87%,表现仅次于电子板块。当前食品饮料行业动态市盈率为28.1倍,低于近四年市盈率均值30.53倍。 中泰证券认为,2015-2019年是食品饮料的大年,核心逻辑在于消费升级以及品牌集中。目前大逻辑依旧,未来3-5年核心品牌依旧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长,疫情之后有望迎来品牌的加速集中。大周期向好的背景下,小周期波动无需恐惧。 (2)酒店两个月损失超六百亿营业额,机构看好触底反弹 全了 哥们 初三世界历史复习提纲 1.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防抓取,财易搜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餐饮酒店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重灾区。2020年1-2月份,全国餐饮收入4194亿元,同比断崖式下降43.1%。另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前两个月酒店和民宿类等住宿企业营业额损失超过670亿元。仅2月份,中高端酒店平均营收同比降幅86%,中低端酒店平均营收同比降幅92%。 近期发改委等23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围绕改善消费环境、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消费领域治理水平等多方面提出19条硬举措,另外安徽、南京、江西、宁波等省市也出台措施促进餐饮消费。如吉林、安徽、江西省商务厅发布倡议书,倡导领导干部带头开展餐饮消费,提振餐饮企业发展信心;南京市投放七大类消费券,其中餐饮消费券总额2000万元,逐步将疫情期间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消费复苏有了更多政策支持。 太平洋证券重点看好酒店行业的触底反弹。2019年酒店行业处于下行周期,2019年底随着经济数据的边际改善,周期已经基本见底,疫情结束后,周期底+疫情底,酒店行业有可能是行业内弹性最大的品种。疫情结束至出行意愿恢复期是板块布局的最佳时点,重点看好宋城演艺、中国国旅、锦江酒店、科锐国际。 招商证券认为疫情期间单体酒店缺乏外部支持,物资和现金流均存在一定压力,部分酒店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消毒环境,疫情后消费者更信赖品牌,有望加速单体酒店向连锁酒店转化。酒店龙头未来有望占据更大市场。 (3)疫情全球蔓延打击纺服出口 2020年1~2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企业零售额同比下滑33.2%。零售下滑主要受疫情期间零售门店开业率低、人流下降影响。 此外,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也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造成影响。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1-2月中国纺织服装总出口额为298.35亿美元,同降20%。光大证券认为未来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海外需求可能受到影响、继而传导至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端,需持续关注。 (4)“宅经济”盛行,线上消费迎利好 疫情带火了“宅经济”。数据宝统计,2020年主要到家类平台春节期间实现的业绩收入较2019年同期平均增幅超400%,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等到平台APP的2月下载量环比翻番。 国信证券认为“宅经济”将在进一步提升电商渗透率的同时,也对企业供应链能力提出较大考验,具备较强运营能力的龙头公司有望同时受益需求提振及集中度提升趋势。重点推荐永辉超市、家家悦等;此外,网红电商有望进一步得到平台及商家的重视。通过结合高度集中的流量资源,达到从厂商-品牌-用户聚集放大的正向循环,提高购买转化率,推荐壹网壹创、珀莱雅。 快递:龙头公司业务量翻番 2月中旬开始,快递行业加速复工复产,行业收入及业务量增速好于预期,站在全年角度来看,疫情期间“宅经济”发展加速消费者网购习惯培养,线上供需两端增加提升快递需求,东北证券维持全年快递业务量20%增速判断不变。 龙头公司顺丰控股在疫情期间表现亮眼。2 月复工情况好叠加具备空运优势的顺丰业务量达到4.75 亿票,同比增长118.89%,在行业业务量增速为0.21%背景下走出独立行情,市占率达17.2%,较 2019 年全年提升9.6个百分点,创近年新高。春节后至今公司股价已逆势上涨14.5%,表现强势。 东北证券预计 3-6 月顺丰经济件业务量增速将好于之前50%增速判断,市占率有望加速扩张。通达系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因复工差异受不同程度影响,预计3月通达系企业业务量增速及市占率水平将逐步恢复。 与此同时,2020 年1~2月,快递行业品牌集中度指数CR8为86.4%,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意味着二三线快递公司正在加速退场。 半导体设备:受益于大基金二期实质投资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1月销售数据全面回暖,中国地区增速5.16%,高于全球。晶圆代工厂收入明显提升,1-2 月台积电合计营收同比大幅增长 42%。集成电路进出口数据同比逆势上涨。半导体设备方面,2月北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销售同比增长26.8%,增速为2018年4月以来最高水平,延续了强势增长势头。 天风证券认为,半导体板块受全球疫情扩散导致避险情绪上升板块回调,隐含波动率较高,从产业趋势和前瞻判断,短期疫情扩散不改行业需求边界扩张。从中长期维度上,扩张半导体行业成长的边界因子依然存在,认为“国产替代”是当下时点的A股板块逻辑。 意法半导体已与工会达成协议,减少其法国工厂产能的50%。意法晶圆厂关闭,产品不能按时交货,订单面临流失风险。国内目前疫情已经得到缓解,工厂产能恢复。国外疫情加剧和国内疫情缓解,给国内厂商带来了供应链重塑的机会,国产替代有望进一步加速。建议关注兆易创新、华润微、闻泰科技。 此外,大基金二期预计月底开始实质投资,各大机构看好其对半导体行业带来的机遇。东吴证券认为,大基金二期规模超2000亿,撬动的社会资金规模在6000亿元左右。大基金二期重点扶持设备和材料国产化,将对包括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清洗设备等领域已有布局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龙头企业将显著受益。建议重点关注晶盛机电、北方华创、长川科技、精测电子、至纯科技等。 开源证券认为,以全球半导体材料占半导体行业总产值11%的比例测算,大基金二期对材料领域的直接投资额将达226亿元,叠加大基金的撬动效应,国内半导体材料行业将迎来新一轮资金支持。推荐关注雅克科技、飞凯材料、昊华科技、巨化股份、彤程新材等。 工程机械:行业蓄力上行 2020 年2月全国主要企业挖掘机销量同比下滑50.5%。其中国内市场销量同比下滑60%,出口销量同比增加62.5%。受疫情影响,基建下游相关工程开工不足,一季度销售下滑符合预期。 从过往年份来看,节后开工的3个月是全年销量高点,一般可以占到全年销量的40%,机构认为疫情对于挖掘机全年销量影响较小,年内影响主要在于将销售旺季后移了1-2个月,后续疫情下政策组合力度或加大,专项债催化下基建地产投资有望保持强韧,叠加疫情结束后迎来的返工浪潮,预计需求将于二季度释放,全年增长仍乐观。 自主品牌挖掘机的崛起是最近十余年行业变化的重要趋势,2009年国产品牌行业占比仅有25.87%,目前国产挖掘机占比约60%。受疫情扩散影响,国产挖掘机品牌未来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龙头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的复工情况好于行业平均水平,有望率先受益。2020年2月,三一、徐工、卡特彼勒销量下滑幅度低于行业,龙头份额进一步聚焦。 东吴证券重点推荐三一重工、恒立液压、中联重科、柳工。 当年 国 - 民 - 党 想要 一 - 党 - 专 - 政 , 不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党制也有成功的,比如:新加坡。 台湾后来实行了多 党 制;多-党-制的重要基础就是军-队-国-家-化。 关键是-党-是不是 放松-了对-军-队的领-导。 李-登-辉破-坏了国-民-...,"防抓取,财易搜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面板:产能向国内转移,利好材料厂商 临近中考了时间确实紧,要分配好时间,特别是要背的文科知识,突击,每天进步很多,不喜欢不代表不考试,在考试的社会中应学会适应环境。,"防抓取,财易搜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据AVC预测,假设全球5-6月疫情扩散基本得到控制,2020年下半年随着疫情结束以及需求进入传统旺季,预计出货量出现回升。预计2020年全球显示器面板出货量下滑5% ,中国地区出货增速好于全球平均增速,预计出货量同比下滑1%。 由于链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2020年一季度疫情对显示面板后段模组、整机价格产能造成影响,具体表现为二月缺工,三月缺料,短期产能下滑成为影响面板价格的主导因素。二季度起疫情对后续需求端的影响,将逐步成为价格的主导因素,需持续关注。 方正证券认为,受疫情影响,韩国厂商产能利用率降低。我国面板厂商由于毛利率相对较低,降负荷生产可能性不大,且疫情已在国内得到控制,国内产能开工率较高,国产厂商成本端优势明显,全球面板产能有望向国内转移,同时利好国产上游原材料厂商。LCD国产厂商对韩厂产能替代的长期逻辑不变,对于国产面板龙头企业经营情况不宜过度悲观。推荐京东方A、TCL科技、彩虹股份。 汽车: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汽车产销降幅明显。根据中汽协发布数据,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4.8万辆和223.8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45.8%和42%。其中二月汽车销量同比下滑79.1%,创下近十年2月销量的历史新低。疫情对行业的影响主要有需求端不振、企业生产进度受阻、出口遇困境三个方面。3月起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行业产销已有所好转。 3月17日,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提出,以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动力蓄电池、铅酸蓄电池为重点,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适时将实施范围拓展至轮胎等品种,强化生产者废弃产品回收处理责任。加大对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多能互补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 川财证券认为:1、在此之前发改委等23个部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意见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有利于刺激市场需求,促使销量回暖;2、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动力锂电池进入集中退役的高增长时期。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之下,布局电池回收的企业有望受益;3、《通知》要求,在2021年之前完成氢能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这一节奏与海外基本同步。未来随着国家级氢能规划的出台,有望引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基于以上,建议关注:格林美、厦门钨业、宁德时代、中通客车、上汽集团等。 财通证券建议关注优质整车股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以及特斯拉产业链标的拓普集团、世运电路、宁波华翔、均胜电子、凌云股份、宁德时代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急求: 初三岳麓版的历史复习提纲。 问题式的也行。 拜托拜托! 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古埃及文明其起源都较其它国家早,古文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文化对现今的世界仍具重要影响 。 一) 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了解)1、《神曲》:①作者:但丁[意大利],诗人,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②体裁:长诗; ③内容:《地狱》罪恶之徒受苦刑的地方,《炼狱》是忏悔的场所,《天堂》是享受永恒幸福之处;表达了作者的善恶标准和对天主都会的厌恶P1~662、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彩图20及P67小字部分3、哥伦布航线:①时间:1492年 ②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 ③航线:从西班牙起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受到当地居民的款待。他自以为到了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思为印度居民。④是新航路开辟中,唯一没有经过好望角的航线。(二)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了解)《权利法案》①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国王权力的《权利法案》②基本内容:P1~76③《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后的国王不 能 滥用权力,为所欲为,这样,英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④ 属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宣言》①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 个殖民地独立 ,脱离大不列颠王国(英国)的控制 ② 基本内容:P1~85 ③属于美国独立战争《人权宣言》①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②基本内容: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的,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P1~89 ③属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2、纳西比战役:1645年,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队,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P1~74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②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③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P1~76(三) 工业革命(了解)工业革命的发展 标志 交通工具 其它发明与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P1~101 瓦特改进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 汽船、火车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P2~6 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气时代”到来 汽车和飞机 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电灯泡 第三次科技革命P2~99 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四)《共产党宣言》(知道)P1~106 1、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受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纲领。2、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五)美国内战P1~114-1151、※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讲述) ①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爆发导火线。 ②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了〈〈宅地法〉〉,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两个法令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扭转战争形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③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战争刚结束,林肯遇刺身亡。④林肯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贡献。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了解)P1~116 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P1~116材料解析内容(六)※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简述)P1~125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主要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3、历史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七)近代科学和文化(了解)1、牛顿:①英国科学家牛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各自独立使用了微积分,从而使精密的测量和计算有了可能。 ②写出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的核心是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反映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牛顿创造性地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物理体系,对以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1~1322、爱因斯坦: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取得了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成就,提出了著名的物 理学的相对论。(九)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1、的组成车以德为首的三国同盟(德意奥)和以英为首的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敌对军事集团P2~142、大战的时间:1914-1918年,历时4年;3、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意大利为自身利益,望风使舵,后来参加到协约国一方;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11月,德国发生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4、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5、影响: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人民带来了沉重苦难,大战进行四年多牵涉到三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的约十五亿人口。 ②在战场上,双方为断使用新武器,飞机、坦克、毒气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③大战也摧垮了德国、奥匈帝国、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 ④大战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一战中,1917年11月)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6、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1916年,战争双方都想给对方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在西线进行大规模战役,德国将进行进攻凡尔登,认为是“碾碎法军的磨盘”,这次战役,双方共伤亡七十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十)俄国十月革命(了解)P291、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取得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2、结果: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担任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十月革命取得胜利。3、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胜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的革命斗争。(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述)1、大战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空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亚洲战场,1937年7月7日,中国卢沟桥事变)P542、战争扩大:①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2年初,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机群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3、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1942年7月德军进攻苏联斯大林格勒,1943年2月,德军投降,苏德战场形势开始发生转折,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4、二战的胜利:①诺曼度登陆,第二战场开辟 :1944年6月,以美英军队为主的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这样欧洲除了苏德战场以外,有了第二个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场。 ②战争结束: ①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②1945年8月上旬,美军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峙投下原子弹,同时,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亚洲人民也向日本侵略者发动了猛烈进攻。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终。5、 二战中重要会议及文件内容 ①《开罗宣言》: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②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达成重大协议:三国将派军队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历史记忆法一、顺序记忆:这种记忆是最普通的记忆方法,它是指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如: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二战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进一步扩大;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战败,成为二战国转折点;1944年6月,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年,雅尔塔会议,为胜利作准备;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二战,以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二、规律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如:世界两次大战,都是德国的战败而告终三、对比记忆: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可以画表格,图示法等。三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四、归纳记忆:可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归纳。比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比如:1945年发生的重要事件有:苏、美、英雅尔塔会议、、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1860年发生的重要事件有,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五、顺口溜记忆: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比如:清朝皇帝的顺序: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再如朝代的顺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战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民。六、讲解记忆:这是一种较新的记忆方法,一个同学给其它同学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且信号储存时间长。当然,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七、时间联系法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再加上200年即1840年是中国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如果用一个算式可表示为:[1640(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00年=1840年(中国代近史的开端)+77年=1917年(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八、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抓住主要字眼,将比较繁杂的内容加以概括浓缩,将其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字眼概括出来。比如要记忆《南京条约》内容:抓住四大项,赔款、割地、开放口岸、税款。如记忆西安事变经过——“劝蒋”,“逼蒋”,“扣蒋”“释蒋” 通过浓缩记忆能巩固知识,又能节省时间。九、隔年记忆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与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相差200年,而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耻辱,100年后的1940年百团大战利是值得纪念的胜利十、趣味联想法如1896年福特四轮汽车的发明。1896可以读为(一发就溜)很形象,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可以联想为“要救要救中国,我是,爱国的青年”。1934年~1936年红军长征可以联想为蒋介石要34(杀死)红军,而红军36(撒腿就溜),让蒋介石的阴谋破产等。十一、历史特殊年份记忆抓住“年代”的内在数字特征,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1)646年,大化改新(以4为轴,两端数字为6)(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两个19组成)(3)1937年,七七事变(以3为线,跟着3个7)十二、等距记忆法例:相距一年:(1)1921年,中共一大1922年,中共二大1923年,中共三大相距二年:(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相距十年:(3)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1921年,中共诞生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太平洋点争爆发。(4)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相距100年:(5)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40年,百团大战(6)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948年,中国三大战役相距200年(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世界近代史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十三、意义记忆法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标志(历史路标),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的交替点,也是历史发展阶段的里程碑。1、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11年,辛亥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3、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波波解答。 谢谢采纳。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两道初三的历史问题 是简答题的话,答案就此。论述题答话,多多展开一下“最后”便可。第一题:首先,德 意 日三国分别是二战期间战败的国家。三个国家对待战争历史的问题是迥然不同的。最早投降国家是意大利(抛开意不说),其次是德国和日本。德国是在1945年波斯坦会议后投降的。波斯坦公告督促日本国早日投降,而日本依然顽固不化做最后的抵抗。 直至1945年9.15正式签订投降书。从而结束了反法西斯的战争。其次,针对于德国,战败后政府解体分为东德和西德。西德为资本主义国家,东德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东、西德之间有一个著名的“柏林墙”(早已经拆除)。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战败后整个“希特勒”政府全部垮台。有关“希特勒”政府人士大多遭到国际战犯审判或是逃亡其他国家。政府完全由人民选举出领导人。并多年实行自由选举。遭受战争摧残的人民时刻不能忘记战争给他们带来的阴霾,时时刻刻以史为鉴,不忘历史。经常在纪念日政府官员和各地市民举行游行悼念在战争中无辜死去的平民和那些犹太人。并忏悔自己国家犯下的种种罪行。针对于日本,二战投降后“好战”政府并没有真正垮台。依然执行郡主立宪制。天皇的圣战思维、大和民族的优等民族和大东亚共荣的思想始终贯彻于整个国家体系中。直至现在很多日本政府官员只承认“失败”不承认“投降”。有些政府要员竟然为二战甲级犯开脱罪责。并且带头在8.15日那天参拜敬国神社。使得全世界人民对日本的行为感到痛心。最后,德,日两国形成了鲜明德对比。对于德国政府以史为鉴德态度,我们表示理解。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了。对于德国人民深刻的悼念和反思,我们表示同情。毕竟逝去的已不在了。对于日本政府的“招魂”政策我们坚决表示抗议。军国主义灵魂一日不除,世界人民一日不饶恕他们犯下的罪行。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关于中国民国晚期的一个重大历史问题。 当年 国 - 民 - 党 想要 一 - 党 - 专 - 政 , 不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一党制也有成功的,比如:新加坡。台湾后来实行了多 党 制;多-党-制的重要基础就是军-队-国-家-化。关键是-党-是不是 放松-了对-军-队的领-导。李-登-辉破-坏了国-民-党对台-军的领-导-力。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崩-溃-的-原-因1. (1)南京-政权-缺乏-统治-基础。1927年后国-民-党失去了工农的支持;作为该政权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又不能同其真正合作;民族-资产-阶级在绑架、勒索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吞并下逐渐与南京-政权分手;军-队也因清-党而失控,素质低下、纪律败坏,不堪依靠;从而失去建立一个国家的起码条件。(2)尽管国-民-党建立起一个现代形式的政-权,但派系纷争、贪-污-腐-败、行政效率低下与该政权相始终,统-治-机-器一直不能正常运转。(3)地方-割-据-势-力始终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解放-战争-时期,占军队多数的地方军队的瓦解,是直接促其军事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长期对抗,“割-据-分-权行为破坏了国-民-党-政-权的政令军令统一”,是南京-政权-覆亡的必然性因素之一。南京-政权本应施行民-主-政-治以整合地方力量,实际却是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引起对方如法对抗,损其统治,促其崩溃。党政权遭到全方位重创,加之共-产-党的有力竞争,该政权崩溃的步伐大大加快。(4)南京-政权处在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由乱到治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定、战乱频仍;人口迁徙极为频繁,人口过剩的巨大包袱伴随政权始终;政府未能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间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导致整个社会陷于恶性循环的混乱中。对外,南京-政权还要时时应付来自列强的严峻挑战。在国内外诸方面、多种压力下,加速了该政权的崩溃。南京-政权-覆灭是由许多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权的阶级属性、社会基础、政治行为模式、政党及军队状况是其崩溃的必然性因素。抗-日-战-争、政-治-民-主-化骗局的败露与内-战的挑起是其失败的两个偶然性因素 2.南京-政权统治时期,封建-主义因素始终被大量保留,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微弱,半殖-民地因素却影响巨大。由此导致:第一,中国-民族-产业-资本的积累异常贫乏,商业-资本很难向工业-资本转化,反而常发生工业-资本向商业-资本的逆转。民族-产业-资本的稚弱和工商结构不合理,使中国:(1)始终未形成资本雄厚的产业资本家集团,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对抗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经济倾轧和专制政治的压迫。这是南京政权能实行政治独裁和文化专制,在政治上失去民心的经济根源。(2)产业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使中国时常遭受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掠夺和各种投机行为的侵害,很难经受长期战乱的考验。这是南京政权崩溃的一个基础性经济原因。第二,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势力强大。近代中国,无论官僚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绝大多数都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封建性和投机性。官僚资本凭借权势、采用超经济强制进行独占,所形成的垄断不是建立在生产发达和集中的基础上,而主要是从商业和银行业投机起家的,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到国民党统治后期,官僚资本的投机性更为严重,实力弱小的民族资本迫于通货膨胀和官僚资本侵吞的压力也纷纷效仿。结果整个社会无人生产,全去投机,经济一片混乱萧条,直至崩溃。官僚资产阶级的强大为南京政权的崩溃埋下伏笔。3、贪污猖獗。封建制度下贪污普遍,且官僚多用特权去经商捞外快。特权转化为经济行为的结果,必然导致贪赃枉法、政治腐败。封建主义既被大量保存,故在南京政权统治下贪污、化公为私、劫收等丑剧层出不穷,“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大破局”最终呈现。第四,殖民地经济特色显著。(1)中国近代工业绝大多数分布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这种带有显著殖民地经济特色的工业布局,使中国在抗战初期就丧失了90%左右的近代工矿业,2/3以上的交通运输线和占收入85%以上的地区,工业基础和财源损失惨重,加之庞大的战争消耗,两者相加所形成的巨大亏空,给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以毁灭性的打击。为平衡战时收支,只好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导致该政权财政崩溃的一个直接原因。(2)由于中国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封建自然经济很难真正打破,直至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才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这就决定了商品的选择性和市场价格结构的不合理,造成进口工业品和出口农产品的不合理 交换,限制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村市场的扩大。到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造 成农村金融枯竭。抗战胜利后的通货膨胀使早已存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迅速扩大,农民实际收入大大减少,农村进一步贫困化。这是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农村经济破产和其失去农民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世界历史重点 全了 哥们 初三世界历史复习提纲 1.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经济的出现 过程: (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 (3)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葡萄牙支持)到达印度等地 (4)1519—1522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环球航行。 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对世界影响)…… (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3)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证明了地圆学说 (同学补充,非重点)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640—1688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4.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 (1)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2)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3)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 时间:1775—1783 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领导者: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 结束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文献:《独立宣言》(革命中颁布)《美国宪法》(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联邦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 (1)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2)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2)人民群众积极参战 (3)法国、荷兰等国的支援 (4)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和灵活的战术 5.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1789—1815 开始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 爆发标志: 领导者:资产阶级 结束标志:1794年4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文献:人权宣言(革命中颁布)《法典》(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在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革命特点: (1)过程艰难曲折 (2)革命最彻底 6.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 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 特征: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英雄,人类进入“蒸汽世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牛顿力学 成就: (1)机器的发明与制造:绵纺织业——冶金——采矿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工具的创造:轮船、火车 (4)新能源:煤炭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生产关系:改变了社会面貌;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斗争尖锐 (3)国际格局: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重点!) 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 7.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 ①宪章运动: 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时间:1836—1848 内容: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特点: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影响: (1)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3)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②《共产党宣言》 时间:1848年 起草者:马克思、恩格斯 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③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影响: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8.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 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时间:1861—1865 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 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 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北方胜利的原因: (1)内战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 (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 (3)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 9.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 ①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1.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1)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时间:1861年 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统治。 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 (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是,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 (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中下级武士 内容: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 (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2.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4.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改革后实力增强,开始对外扩张。 ★19世纪中期,美、日、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 解决途径: (1)美国通过1861年—1865年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10.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特征: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3)新能源:石油 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注意即帝国主义过度 (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化工、汽车、航空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14—1918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接九下—— 12.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13.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2.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1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如何形成的: (1)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定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美、英、法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15.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发展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表现: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部门的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共5个年头;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影响: (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2)垄断资本家为保持价格,维持利润的,宁愿大量销毁产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3)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影响: ①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法西斯的发展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5)德国法西斯政权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6)对外疯狂扩军备战。 16.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范围:全球各地的30多个国家 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 ★慕尼黑阴谋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 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 含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些侵略活动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它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它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想顶峰。 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开始和扩大 (1)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 (3)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 ★二战的转折点 (1)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国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军队的闪击战失败。反法西斯国家由防守转为进攻 (2)1942年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 (3)1942年,英美军队在北非了阿拉曼击溃了德意军队。不久,意大利投降 (4)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5)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二战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 性质:反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 17.美国经济的发展 (不用全背过,基本只考选择题) ①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称为黄金时期) 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3)政府也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②经济危机和经济调整(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 (1)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经济危机,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西欧、日本的高速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70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 (1)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但通货膨胀) 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的原因: (1)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通货膨胀 (3)债务负担较重(受美苏争霸的影响) 80年代经济好转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原因: (1)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 (3)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表现: (1)经济增长加快 (2)通货膨胀率下降 (3)低失业率 (4)财政赤字逐年递减,出现盈余 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我初三,马上中考了,可是呢,好多文科我都记不住,就比如历史(一直不喜欢的科目)、政治、地理等等,... 临近中考了时间确实紧,要分配好时间,特别是要背的文科知识,突击,每天进步很多,不喜欢不代表不考试,在考试的社会中应学会适应环境。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初三上学期历史前十五课复习资料 1.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经济的出现 过程: (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 (3)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枷马到达印度等地 (4)1519—1522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环球航行。 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对世界影响)…… (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3)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证明了地圆学说 (同学补充,非重点)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阶级——新贵族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640—1688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4.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 (1)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2)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3)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 时间:1775—1783 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领导者: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 结束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文献:《独立宣言》(革命中颁布)《美国宪法》(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联邦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 (1)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2)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2)人民群众积极参战 (3)法国、荷兰等国的支援 (4)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和灵活的战术 5.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1789—1794 开始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 领导者:资产阶级 结束标志:1794年4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文献:人权宣言(革命中颁布)《法典》(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在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革命特点: (1)过程艰难曲折 (2)革命最彻底 6.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 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 特征: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英雄,人类进入“蒸汽世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牛顿力学 成就: (1)机器的发明与制造:绵纺织业——冶金——采矿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工具的创造:轮船、火车 (4)新能源:煤炭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生产关系:改变了社会面貌;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斗争尖锐 (3)国际格局: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重点!) 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 7.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 ①宪章运动: 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时间:1836—1848 内容: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特点: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影响: (1)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3)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②《共产党宣言》 时间:1848年 起草者:马克思、恩格斯 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③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影响: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8.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 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时间:1861—1865 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 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 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北方胜利的原因: (1)内战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 (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 (3)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 9.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 ①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1.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1)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时间:1861年 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统治。 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 (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是,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 (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中下级武士 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2.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4.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改革后实力增强,开始对外扩张。 ★19世纪中期,美、日、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 解决途径: (1)美国通过1861年—1865年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10.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特征: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3)新能源:石油 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注意即帝国主义过度 (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化工、汽车、航空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14—1918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12.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13.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2.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1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如何形成的: (1)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定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美、英、法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15.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发展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表现: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部门的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共5个年头;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影响: (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2)垄断资本家为保持价格,维持利润的,宁愿大量销毁产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3)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影响: ①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法西斯的发展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5)德国法西斯政权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6)对外疯狂扩军备战。 16.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范围:全球各地的30多个国家 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 ★慕尼黑阴谋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 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 含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些侵略活动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它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它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想顶峰。 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开始和扩大 (1)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 (3)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 ★二战的转折点 (1)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国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军队的闪击战失败。反法西斯国家由防守转为进攻 (2)1942年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 (3)1942年,英美军队在北非了阿拉曼击溃了德意军队。不久,意大利投降 (4)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5)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二战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 性质:反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 17.美国经济的发展 ①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称为黄金时期) 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3)政府也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②经济危机和经济调整(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 (1)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经济危机,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西欧、日本的高速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70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 (1)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但通货膨胀) 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的原因: (1)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通货膨胀 (3)债务负担较重(受美苏争霸的影响) 80年代经济好转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原因: (1)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 (3)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表现: (1)经济增长加快 (2)通货膨胀率下降 (3)低失业率 (4)财政赤字逐年递减,出现盈余 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18.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①欧洲经济的发展 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原因: (1)利用美国的援助(直接原因) (2)采用最新近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原因) (3)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 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表现: (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②欧洲的联合 1.20世纪60年代,法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2.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991年签署协定,两年后生效) 原因: (1)使西欧各国联系密切 (2)在美苏争霸,美控制西欧的情况下,西欧国家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联合发展 作用: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③日本的崛起 原因: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战略的需要,开始扶持日本(直接原因) (2)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3)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表现: (1)20世纪50年代(1955年)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速度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年均增长10%) (2)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 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军费支出增加,引起亚洲临国的关注和不安 19.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①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开始:1956年苏联共产党的“二十大” 结果:1964年,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的根本原因: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势力有所提高(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动),但他的改革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②苏联的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了政治方面。此后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1991年12月15日,苏联解体,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的领导人。 影响:改变了历史进程 (1)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 (2)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中外关于印度尼西亚历史的研究概况及相关资料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面 积 1,904,443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2002年经济学家信息部国别报告) 人 口 2.15亿(2004年印尼国家统计局数据),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45%,巽他族14%,马都拉族7.5%,马来族7.5%,其他26%。民族语言200多种,官方语言为印尼语。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首 都 雅加达(JAKARTA),人口838.5万(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国家元首 总统苏希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2004年10月20日就任。 重要节日 伊斯兰教开斋节、宰牲节; 5 月 20 日民族觉醒日(纪念 1908 年印尼民族运动组织"至善社"成立); 8 月 17 日独立日。 简 况 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海岸线长 54,716 公里,领海宽度 12 海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世界银行数据)。热带雨林气候,年均气温 25 - 27 ℃。 公元 3 至 7 世纪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13世纪末 14 世纪初爪哇出现强大的麻喏巴歇(满者伯夷)封建帝国。15世纪先后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入侵, 1602 年荷兰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职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长达 300 多年的殖民统治。1942年日本入侵,1945 年日本投降后爆发争取民族独立的8月革命,于8月17日宣告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1945年至1950年,先后武装抵抗英国、荷兰的入侵,其间曾被迫改为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并加入荷印联邦。1950年8月重新恢复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54年8月脱离荷印联邦。 政 治 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造成全面冲击,政权更迭频繁,局势动荡不稳。1998年5月,执政长达三十二年的苏哈托总统辞职,副总统哈比比接任总统。1999年10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简称人协)选举瓦希德为总统,梅加瓦蒂为副总统。2001年7月23日,人协特别会议以渎职罪罢免瓦希德总统职务,梅加瓦蒂接任总统,哈姆扎·哈兹任副总统。2004年7月印尼举行历史上首次总统直选,前政治安全统筹部长苏希洛和人民福利统筹部长尤素夫·卡拉通过两轮直选当选总统和副总统,10月20日宣誓就职,任期至2009年。 苏希洛政府把国家安全、经济建设以及反腐倡廉确立为施政重点,致力于解决地方分离主义问题,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实行更为开放的经济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复苏;对政府官员财产收入加强监督,努力创建廉洁政府。 2004年5月,印尼政府结束在亚齐为期一年的军事紧急状态,转为实施民事紧急状态,继续追剿亚齐独立运动武装组织(亚独)残部。2005年初,印尼政府与亚独恢复和谈;5月,印尼政府宣布解除亚齐民事紧急状态。 2004年9月9日,澳大利亚驻印尼使馆门前发生恐怖爆炸事件,造成9人死亡,百余人受伤,是继2002年10月巴厘岛爆炸事件和2003年8月雅加达万豪酒店爆炸事件之后又一起重大恐怖爆炸事件。印尼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反恐力度。 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亚齐等地区遭受严重地震海啸灾难,造成12.6万人死亡,9.4万人失踪。 【宪法】 现行宪法为《"四五"宪法》,1945年8月18日颁布实施,1949年12月和1950年8月分别为《印尼联邦共和国宪法》和《印尼共和国临时宪法》替代,1957年7月5日恢复实行。1999年10月至2002年8月先后通过四个修正案。宪法规定,印尼为单一的共和制国家,"信仰神道、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民主和社会公正"是建国五项基本原则(简称"潘查希拉")。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行政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2004年起,总统和副总统不再由人民协商会议选举产生,改由全民直选;只能连选连任一次,每任五年。总统任命内阁成员,但需征得国会同意。 【人民协商会议】 国家立法机构,由人民代表会议(国会和)地方代表理事会共同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和颁布宪法及国家大政方针,并对总统进行监督。如总统违宪,有权弹劾罢免总统。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必要时召开特别会议。每五年换届选举。本届人协2004年10月1日首次通过全民直选产生。成员678名,包括550名国会议员和128名地方代表理事会议员。设主席1名,副主席3名。主席希达亚特·努尔·瓦希德(HIDAYAT Nur Wahid)。 【国会】 全称人民代表会议。国家立法机构,行使除修宪和制定国家大政方针之外的一般立法权。国会无权解除总统职务,总统也不能宣布解散国会;但如总统违反宪法,国会有权建议人协追究总统责任。本届国会2004年10月1日首次通过全民直选产生,共有议员550名,兼任人协成员。任期5年。设议长1名,副议长3名。议长阿贡·拉克索诺( AGUNG Laksono )。共有10个派系,即专业集团党派系、民主斗争党派系、建设团结党派系、民主党派系、国家使命党派系、民族觉醒党派系、繁荣公正党派系、改革星党派系、繁荣和平党派系、民主先锋星党派系。 【地方代表理事会】 2004年10月新成立的立法机构,负责有关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地方省市划分以及国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成员分别来自全国32个一级行政区,每区4名代表,共128名,兼任人协成员。设议长1名,副议长2名。议长吉南加尔·卡尔塔萨斯米塔( GINANDJAR Kartasasmita )。 【政府】 本届内阁于2004年10月组建,阁员36人,任期至2009年。成员包括:副总统尤素夫·卡拉( Muhammad JUSUF Kalla ), 政治法律安全统筹部长维多多( WIDODO AS),经济统筹部长阿布里扎尔·巴克利(Aburizal BAKRIE)、人民福利统筹部长阿尔维·希哈布(Alwi SHIHAB)、内政部长马鲁夫(M. MA'RUF)、外交部长哈桑·维拉尤达(Dr. HASSAN Wirayuda)、国防部长尤沃诺·苏达尔索诺(YUWONO Sudarsono)、司法与人权部长哈密德·阿瓦鲁丁(HAMID Awaluddin)、财政部长尤素夫·安瓦尔(Yusuf ANWAR)、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长布尔诺默·尤斯吉安托罗(PURNOMO Yusgiantoro)、工业部长安顿·尼迪米哈尔贾(ANDUNG Nitimihardja)、贸易部长玛莉·埃尔加·邦埃斯杜(MARIE Elka Pangestu)(中文名:冯慧兰)、农业部长安东·阿卜里延托诺(ANTON Apriyantono)、林业部长卡班(MS KABAN)、交通部长哈达·拉加萨(HATTA Rajasa)、海洋和渔业部长弗勒迪·农贝里(FREDDY Numberi)、劳工和移民部长法赫米·伊德里斯(FAHMI Idris)、公共工程部长佐克·吉尔曼托(JOKO Kirmanto)、卫生部长西蒂·法蒂拉·苏帕莉(SITI Fadilah Supari)、国民教育部长班邦·苏迪比奥(BAMBANG Sudibyo)、社会部长巴赫迪亚尔·查姆沙(BACHTIAR Chamsyah)、宗教部长马弗杜·巴苏尼(M. MAFTUH Basyuni)、文化旅游国务部长杰洛·瓦吉克(JERO Wacik)、研究技术国务部长古斯马延多·卡迪曼(KUSMAYANTO Kadiman)、合作社与中小企业国务部长苏尔亚达尔马·阿里(SURYADHARMA Ali)、环境国务部长拉赫玛德·维杜拉尔(RACHMAT Witoelar)、妇女事务国务部长梅乌蒂雅·法莉达·哈达·斯瓦索诺(MEUTIA Farida Hatta Swasono)、提高国家机构效率国务部长陶菲克·埃芬迪(TAUFIQ Effendi)、落后地区发展国务部长塞弗拉·尤素夫(SAIFULLAH Yusuf)、国家建设规划国务部长斯莉·穆尔雅妮·英德拉瓦蒂(Sri MULYANI Indrawati)、国营企业国务部长苏吉哈尔托(SUGIHARTO)、通讯和信息国务部长索菲安·加利尔(SOFYAN A. Djalil)、人民住房国务部长尤素夫·阿萨里(Yusuf ASY'ARI)、青年和体育国务部长阿迪亚克萨·达乌特(ADHIYAKSA Dault)、最高检察长阿卜都拉赫曼·萨莱(Abdurrahman SALEH)、内阁秘书苏迪·希拉拉黑(SUDI Silalahi)、国务秘书部长尤斯利尔·伊扎·马亨德拉(YUSRIL Ihza Mahendra)。 【行政区划】 共有一级行政区33个,包括雅加达(Jakarta)首都特区,日惹(Yogyakarta)和亚齐达鲁萨兰(Nangroe Aceh Darusalam)2个地方特区,30个省。二级行政区(县/市)410个。 【司法机构】 实行三权分立,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机构。最高法院正副院长由国会提名,总统任命。最高检察长由总统任免。现任最高法院院长巴吉尔·马南(Prof. Dr. BAGIR Manan),最高检察院总检察长阿卜都拉赫曼·萨莱(Abdurrahman SALEH)。 【政党】 1975年政党法只允许三个政党存在,即专业集团、建设团结党、印尼民主党。1998年5月解除党禁。1999年1月28日新政党法规定,50名以上年满21岁的公民只要遵循"不宣传共产主义,不接收外国资金援助,不向外国提供有损于本国利益的情报,不从事有损于印尼友好国家的行为"的原则,便可成立政党。1999年大选中,梅加瓦蒂总统领导的民主斗争党赢得大选,与其它几个主要政党联合执政。2004年大选中,24个政党参选,其中17个赢得国会议席。主要大党包括: (1)专业集团党 (PARTAI GOLONGAN KARYA): 1959年组成松散的专业集团联合秘书处,1964年10月由61个群众组织联合成立专业集团,1970年12月扩大为包括291个群众组织的专业组织,1967年至1999年6月为事实上的执政党,但一直自称为社会政治组织。1999年3月7日正式宣布为政党。以"潘查希拉"为国家意识形态基础,主张在民主和民权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权,改善民生。总主席尤素夫·卡拉(副总统)。2004年大选赢得127个议席,国会第一大党。 (2)印尼民主斗争党 (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 PERJUANGAN):由原印尼民主党分裂出来的人士组成,1998年10月正式成立。系民族主义政党,印尼世俗政治力量代表。坚持以"潘查希拉"为国家意识形态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反对宗教和种族歧视。总主席梅加瓦蒂(MEGAWATI Soekarnoputri)。2004年大选获109个议席,国会第二大党。 (3)建设团结党(PARTAI PERSATUAN PEMBANGUNAN):1973年1月由伊斯兰教士联合会、印尼穆斯林党、印尼伊斯兰教师联盟党和白尔蒂伊斯兰教党合并组成。八十年代后伊斯兰教士联合会退出。原宗旨为"潘查希拉",现回归伊斯兰教,并将党徽重新改回麦加天房图案。主张司法独立,实施广泛地方自治和宗教平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总主席哈姆扎·哈兹(Hamzah Haz)。2004年大选获58个议席,是国会第三大党。 (4)民主党(PARTAI DEMOKRAT):成立于2001年9月9日,以"潘查希拉"为国家意识形态基础。2004年大选凭借其推出的总统候选人苏希洛个人魅力,获56个议席,为国会第四大党。总主席哈迪·乌托莫(HADI Utomo)。 (5)国家使命党(PARTAI AMANAT NASIONAL):成立于1998年8月23日,党员多为第二大穆斯林团体穆罕默迪亚(MUHAMMADIYAH)成员,具有伊斯兰现代派特征。主张三权分立制衡、人民主权、经济平等、种族宗教和睦等。2004年大选获53个议席,是国会第五大党。总主席苏特里斯诺·巴黑尔(SOETRISNO Bachir)。 (6)民族觉醒党 (PARTAI KEBANGKITAN BANGSA):1998年7月23日成立,被认为是以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U)为背景的政党。强调宗教和睦,反对宗教政治化和宗教歧视,反对建立伊斯兰教国。2002年1月分裂为两派:一派由现人民福利统筹部长阿尔维·希哈布(Alwi Shihab)任总主席,前总统瓦希德任中央指导委员会主席;另一派拥戴原总主席马托利·阿卜杜尔·贾利尔。2003年7月,印尼司法部宣布希哈布领导的民族觉醒党为在该部登记的合法政党,结束了两派争执。2004年大选获52个议席,是国会第六大党。现任总主席穆海明·伊斯坎达尔(MUHAIMIN Iskandar)。 【重要人物】 苏希洛·班邦·尤多约诺:总统。1949年9月生于东爪哇省巴吉丹。退役上将。毕业于印尼国家军事学院,后在美国、比利时、德国等国的军事院校进修。曾任雅加达军区作战助理、第二军区司令、社会政治事务参谋长等职。1999年10月担任矿产能源部长,同年12月任政治社会安全统筹部长。2001年6月被解职。2001年7月竞选副总统失败,8月出任梅加瓦蒂内阁的政治安全统筹部长。2004年3月辞职,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10月当选。2004年2月作为政治安全统筹部长访华。夫人克里斯蒂雅妮·赫拉瓦蒂,有二子。 尤素夫·卡拉:副总统。1942年5月15日生于南苏拉威西省坦波尼。1967年毕业于印尼哈桑努丁大学经济学院,1977年获法国欧洲商业行政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长期经商,曾任印尼工商会南苏分会总主席、工商会东部地区协调员、南苏经济学士联谊会总主席、印尼穆斯林大学基金会主席。1999年10月任瓦希德内阁贸工部长,2000年4月被解职。2001年8月任梅加瓦蒂内阁人民福利统筹部长。2004年4月辞职,作为苏希洛搭档参加总统选举,10月当选副总统,12月当选专业集团党总主席。夫人穆菲达(MUFIDAH),有五个子女。 经 济 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农业和油气产业系传统支柱产业。80年代中期制造业迅速崛起,1991年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农业。90年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1年占GDP比重近40%,吸纳近三分之一就业人口。经济在建国初期发展缓慢,1950年至1965年GDP年均增长仅2%。60年代后期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开始提速,1970年至1996年间GDP年均增长6%,跻身中等收入国家。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经济严重衰退,货币大幅贬值。1999年底开始缓慢复苏,GDP年均增长3%-4%。2003年底按计划结束了国际货币组织(IMF)的经济监管。 2004年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势头。苏希洛政府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消除贫困、加强法制建设和反腐工作。 2004年主要经济数据有: 国民生产总值:2303万亿盾(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2678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5.13% 汇率(全年均价):1美元=8600印尼盾(RUPIAH) 通货膨胀率:6.4% 公开失业率:估计为9.5% (资料来源:印尼央行,印尼国家统计局) 【资源】 富含石油、天然气以及煤、锡、铝矾土、镍、铜、金、银等矿产。截至2003年,石油探明储量47.2亿桶,潜在储量50.24亿桶。2004年日产原油108万桶;天然气探明储量94.75万亿立方尺,潜在储量75.56万亿立方尺。2004年油气资源出口额155.9亿美元。 【工业】 工业发展方向是强化外向型制造业。近几年制造业增长速度均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03年占GDP比重为26.6%,就业人口1010万。主要部门有采矿、纺织、轻工等。锡、煤、镍、金、银等矿产产量居世界前列,2003年产锡7.17万吨,煤1.068亿吨,镍439.5万吨,金141吨,银279吨;纺织品出口额70.3亿美元;2004年国内汽车销售量48.33万辆,同比增长36%,摩托车销售量390万辆,同比增长38%。 (资料来源:经济学家信息部国别报告,印尼矿产能源部) 【农渔林业】 2003年农渔林业占GDP比重为16.58%。其中农业所占比重13.01%,农业人口(包括从事林业和渔业人口)约占总人口59%。耕地面积5980万公顷(不包括巴布亚省)。2004年稻米产量为5434万吨,2003年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为1091万吨和67.5万吨。富产经济作物,棕榈油、橡胶和胡椒产量均居世界第二,2003年产量分别为922.1万吨、213.9万吨和6.7万吨;咖啡产量居世界第四,2004/05年度预计产量为45万吨;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二。 渔业资源丰富,2003年占GDP比重为2.51%。政府估计潜在捕捞量为620万吨/年,但捕捞能力严重不足,2003年实际捕捞量为440.6万吨。 森林面积0.94亿公顷(50年代为1.62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49%。为保护林业资源,印尼宣布自2002年起禁止出口原木。 (资料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经济学家信息部,印尼《指南针》报) 【旅游业】 是印尼非油气行业中的第二大创汇行业,政府长期重视开发旅游景点,兴建饭店,培训人员和简化手续。1997年以来先后受到金融危机、政局动荡、恐怖爆炸事件、"非典"等不利影响。近年来有所恢复。2004年外国旅客530万人次,外汇收入48亿美元。 主要景点有巴厘岛、婆罗浮屠佛塔、"美丽的印度尼西亚"缩影公园、日惹苏丹王宫、多巴湖等。 (资料来源:印尼《指南针》报) 【交通运输】 公路和水路系重要运输手段,其中公路担负着国内近90%的客运和50%的货运。铁路设施相对落后,仅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岛建有铁路。空运近十年发展迅速。 铁路:窄轨,2003年总长4564.6公里。2003年完成客运发送量1.74亿人次,货运发送量1709万吨。 公路:2003年总长32.83万公里。截止2003年底,共有登记车辆3277.49万辆,其中轿车513.4万辆,摩托车2331.3万辆,货车305.8万辆,公交车127万辆。 水运: 2003年各类港口总数634个,其中国营港口335个。河运、海运船只近6600艘。2003年国际货运量44292万吨,国内货运量17053万吨。主要港口有雅加达的丹戎不碌国际港、泗水的丹戎佩拉和棉兰的勿老湾。 空运:2003年国营和私营航空公司拥有飞机374架,部门及企业拥有非营运性飞机339架。民用机场187个,6个可起降宽体客机。雅加达附近的苏加诺-哈达机场为国内最大机场。主要航空公司有鹰记、鸽记、狮航、曼达拉、辛巴迪等。2003年国内客运量4154.8万人次,货运量40.12万吨;国际客运量851.3万人次,货运量23.72万吨。 (资料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印尼矿产能源部、经济学家信息部、印尼交通部) 【财政金融】 1997年金融危机前一直实行财政预算平衡政策,决算略有盈余。近年来实施赤字预算,政府财政较为困难。财政收支状况如下(单位:万亿盾):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收入 152 286 301.9 341.1 403.8 总支出 197 340 344 374.4 430.0 财政赤字 3.8% 3.7% 2.5% 1.9% 1.3% 占GDP百分比 (资料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印尼财政部、IMF) 截至2004年底,外汇储备363.2亿美元。外债余额1360亿美元,约占GDP的51%。 亚洲金融危机后成立银行重组机构,进行银行业整改。关闭了60多家银行,对12家银行实行国有化。截至2003年底有商业银行138家,包括5家国有银行,26家地方银行,76家私营银行,20家合资银行和11家外资银行。主要国有银行有曼迪利银行(Bank Mandiri)、人民银行等,主要私营银行有中亚细亚银行(BCA)、金融银行(Bank Danamon)、国际银行(BII)等。 2003年银行业总资产1142.2万亿盾,总货款额475.7万亿盾,净不良贷款率(NPL-net)1.8%。印尼央行分别与中、日、韩签署双边货币协议,可互换总金额为50亿美元。9月,印尼央行正式加入国际清算银行。 (资料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印尼央行) 【对外贸易】 外贸在印尼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推动非油气产品出口,简化出口手续,降低关税。外贸总额1997年951亿美元,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下滑,2000年受出口和内需推动锐增32%,2001、2002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有所下降,2003、2004年恢复增长。近年外贸状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出口额 62020 56035 57000 61000 69710 进口额 33520 30790 31240 32400 34660 差 额 +28500 +25245 +25760 +28600 +35050 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天然气、纺织品和成衣、木材、藤制品、手工艺品、鞋、铜、煤、纸浆和纸制品、电器、棕榈油、橡胶等。2003年非油气产品三大出口对象国为美国、日本、新加坡。主要进口产品有机械运输设备、化工产品、汽车及零配件、发电设备、钢铁、塑料及塑料制品、棉花等。 (资料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印尼工贸部、印尼央行) 【外国资本】 外国资本对印尼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印尼政府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年吸引外资水平在金融危机前约300亿美元,金融危机后大幅下降。2003年、2004年外资协议金额分别为135.8亿美元和95.8亿美元。 (资料来源: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印尼国家统计局) 【外国援助】 外援主要由"援助印尼协商集团"(CONSULTATIVE GROUP ON INDONESIA,简称CGI)、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以及日本、美国等提供。1997年金融危机后,IMF牵头世行、亚行及日、美、中等国,承诺向印尼提供400亿美元贷款援助,其中一线(IMF出资)100亿美元,二线(双边政府贷款)300亿美元。2000年IMF追加50亿美元一线贷款,已于2003年执行完毕。2002年至2004年,CGI向印尼提供的年度贷款援助分别为37、34、28亿美元。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CGI承诺提供28亿美元贷款援助支持印尼灾后重建。 (资料来源:IMF、世行) 【人民生活】 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政府加大救助力度,研究建立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采取扩大就业和加强能力建设等中长期措施,努力解决结构性贫困问题。2003年贫困人口3720万,占总人口的17.4%。 截止2000年,共有医院1,111所,病床123,398张;另有公共卫生中心7,195个,公共卫生次中心21,417个,流动公共卫生中心6,440个。初生婴儿死亡率为千分之46,人均期望寿命66岁。每千人拥有电话(程控和移动)48.7部,电脑9.9台;全国上网人口为200万。 (资料来源:世行,IMF) 【军 事】 印尼《国防法》规定,总统对全国武装力量拥有最高领导权,在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及国防部长协助下就国防与安全事务作出重大决策,通过国民军司令和警察总长对全国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和指挥。国防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防政策,国民军司令部负责全军的管理、教育和训练及战时指挥。国家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2年。 正规军印尼国民军(TNI)1945年10月5日成立,由荷兰殖民时期的"荷印殖民军"和日本占领时期的"国民后备军"改编而成。设陆、海、空三个军种,现役总兵力34.6万人。其中陆军26.5万人,主要编成战略预备队、特种部队和12个军区,装备法制AMX13、英制"蝎"90等轻型坦克300余辆,美制V150、法制AMX-VCI、英制风暴摂等装甲车700余辆,各种中、小口径火炮1000余门。海军5.7万人,主要编成东西两个舰队司令部和海军陆战队、军事海运司令部,装备各型舰艇110余艘,其中潜艇、导弹护卫舰等作战舰艇30多艘。空军2.4万人,主要编成第一(西部)、第二(东部)空军作战司令部和维修与物资司令部、特种部队,装备各型飞机220余架,其中美制F-16、英制鹞式"200型战斗机等作战飞机"70多架。现任国民军司令恩德里亚尔多诺·苏达尔托(Endriartono Sutarto)上将(2002年6月任命)。陆、海、空三军分别设军种参谋长负责部队日常管理和训练。军队曾长期拥有国防安全和社会政治双重职能,现主要担负国防安全任务。 准军事部队包括警察和民兵。警察部队曾于1964年纳入武装部队总部领导,与国民军合称"印尼武装部队"(ABRI),2000年7月正式独立并直接由总统领导,负责维护国内安全,目前警力近23万人。现任警察总长戴伊·巴赫蒂亚尔(Da'i Bachtiar)。 实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将"全民国防安全体系"作为巩固国防的基础,在国防建设上倡导"军民一体化"的指导方针。 国防预算最近10年一直低于GDP的1%,准备在今后两三年内达到GDP的2%,10至15年内达到GDP的3.68%。 【教育】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2年文教青体预算开支11.6万亿盾,占国家发展支出24.5%。2000年小学入学率为95.5%,初中入学率为78.7%,高中入学率为49.1%,高中以上学历占10岁以上公民的18.32%。1999年文盲率为10.21(农村13.46%,城市5.36%)。 各级学校数目及学生、教师人数如下: 学校(所) 学生(人) 教师(人) 小学 150,612 21,614,836 1,141,168 初中 20,866 7,600,093 441,174 高中 暂缺 暂缺 暂缺 大学 1,633 2,912,125 191,995 著名大学有雅加达的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惹的加查马达大学、泗水的艾尔朗卡大学、万隆的班查查兰大学等。 (资料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印尼国民教育部) 【新闻出版】 共有各类报刊1,687种(1999年)。主要印尼文报纸有《罗盘报》、《专业之声报》、《印尼媒体报》、《共和国日报等》、《革新之声报》和《印尼商报》;英文报纸有《雅加达邮报》、《印尼观察家报》等;中文报纸原来仅有政府主办的《印度尼西亚日报》,近几年创建了《国际日报》、《世界日报》、《华文邮报》(中文和印尼文互译)、《商报》、《新生日报》、《千岛日报》等。 安塔拉通讯社:国营,1937年成立。 印尼民族通讯社:私营,1967年成立。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广播电台:国营,1945年9月11日成立。设有53个分台和对外广播的"印尼之声"台(用10种语言广播),现有员工8500人。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电视台: 1962年8月17日正式运营,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重点问答复习提纲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乌、俄、白、外高加索—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2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建立过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军部。二2.26兵变:①时间: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③影响: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①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②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7、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1、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三、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四、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3、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3、特点:①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不是都是开卷考的吗= =我去年中考的时候都还是开卷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2、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
另一视角
换一换24小时热文
- 恒大造车两年亏近50亿元 超百名员工将被调至新业务“恒大宝”?
- 前往科创板再下一城 微创(上海)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上交所问询
- 上置集团预计2019年度录得净亏损19-24亿元
- 百度智能云多次架构调整背后:走出算力竞争的围城 用AI开拓新蓝海
- 中国联通去年净利增两成 可用5G基站规模超6万个
-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降9.9% 住宿餐饮业税收“腰斩” 但这个税种竟增长了77%……
- 券商私募资管前20强月均管理规模一年下滑近2.5万亿元 但主动管理规模占比首次突破40%!
- 道指盘中涨逾7%!美欧股市大反弹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涨逾1%
- 广州住房租赁市场奖补办法 集体用地建租赁住房最高补贴800元/平
- 25日零时起恢复办理湖北省境内除武汉铁路客站外的到达和出发业务